这小伙子,真的是,你说他什么好呢?比赛一结束,现场观众都开始收东西走人了,他还在那儿对着场上的每一个小细节琢磨,好像比赛还没完一样。这劲头,你说该夸他认真,还是说他“轴”?我都替他着急,好不容易赢了,还没人给自己一个喘口气的机会,就一股脑儿扑到下一个细节里。粉丝们看了,心里可不是滋味,有人觉得他这是职业素养,也有人就说了,这习惯,一辈子都改不了了,显得也太不懂得享受胜利的快乐了吧。
我刷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气得差点把手机扔出去。他不是输了比赛,是赢了!赢了之后,应该放松一下,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和观众互动一下,哪怕是挥挥手,笑一笑,都行啊。结果呢,人家还在那儿研究球台有没有晃,网带是不是有点松,甚至地上的汗渍他都要多看两眼。这股子钻研劲儿,在赛场上那是无可挑剔的,但比赛结束了,那个时间点,他怎么就不能稍微“出戏”一点呢?
有人就说,这是樊振东的“习惯”,估计这辈子都改不了了。习惯?这真的是习惯吗?还是说,他心里就没“比赛结束”这个概念?每次看他比赛,总感觉他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直到彻底完成任务。胜利,在他这里,好像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下一个挑战,或者说下一个需要“纠错”的地方,就已经浮现在眼前了。这让人怎么理解?赢球了,不应该高兴吗?不应该感受一下全场的欢呼吗?
想想他之前的经历,一路走来,质疑声有多少,压力有多大。每一次的胜利,都不是轻易得来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形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自我要求。他不是在为别人打球,他是在为自己那套严苛的标准而战。每一次结束,都是为了下一次的开始,而且是基于对“不完美”的极致追求。你说,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全部被对完美的追求填满的时候,他还有精力去顾及场外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吗?现场观众的感受,他自己胜利后的情感释放。
但是,作为一个观众,尤其是那些一直支持他的粉丝,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胜利后的那份喜悦。比赛结束,观众们起身离开,是因为他们觉得,这场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就应该是选手们自己的时刻了。但樊振东的那个状态,就像是在告诉所有人,他还没“下线”。这对于习惯了赛事流程和观众互动的我们来说,多少有点不适应。好像主角还没准备好,剧本就已经翻页了。
这种“用力过猛”的投入,在竞技体育里,确实是双刃剑。一方面,它铸就了他的辉煌,让他一次次突破自我,站上领奖台。另一方面,它也让他显得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被一些人视为“不懂得变通”或者“情商不高”。他那种专注,到了极致,就成了一种“不近人情”的表现。明明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他却像是犯了什么错误一样,在那里自我反省。
我记得之前也有类似的讨论,关于运动员如何平衡比赛状态和日常生活,如何与粉丝建立情感连接。很多成功的运动员,他们不仅仅是在赛场上赢,在赛场外,他们也懂得如何去“赢”得人心。一个懂得在胜利后展露笑容,向观众致意,甚至和教练开个玩笑的运动员,往往能收获更多的喜爱和支持。因为这不仅仅是比赛,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人性的展示。
而樊振东,他好像一直都在赛场上,即使是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思维也还没从“备战”模式切换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是害怕懈怠,害怕下一场比赛被对手抓住机会?还是说,他认为,只要还在赛场,就应该保持最高强度的专注?我试着理解,但还是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他这么年轻,前途一片光明。如果能在这方面稍微调整一下,哪怕是在赛后,给自己五分钟,十分钟的时间,去感受一下胜利的甜头,去看看周围为他欢呼的人们,我相信,他会获得更多。不只是比赛的胜利,还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那种满足感。毕竟,体育的魅力,不光在于输赢,还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激情和情感。
我真的希望,他能慢慢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把那个“螺丝钉”拧松一点点。毕竟,生活不只有比赛,胜利的滋味,也值得好好品尝。总不能一直活在紧绷的状态里吧,那样太累了。他那么优秀的选手,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成长,那才是真正的“全满贯”。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