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脉络:成都街道源流总考》第1节 :已经消失了的成都一水巷
已经消失了的成都一水巷
一份关于城市记忆与变迁的追溯
引言:消失的坐标,永恒的记忆——寻访成都一水巷的旧时光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浪潮中,无数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地理坐标悄然隐退,它们或被宽阔的马路吞噬,或在拔地而起的高楼下湮灭。成都,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肌理之中同样遍布着这样“消失的坐标”。一水巷,便是其中之一。这条曾经位于“城区东北部解放路二段东侧,属金牛区。东向弯曲连张家巷宿舍区八幢,长228米,宽3.3米(巷口仅1米余),沥青路面”的小巷,如今已难觅其踪。巷名源于“原一、二水巷东有一小河,为附近群众取水之处”,建国后因此按序命名。
一条看似平凡、甚至在地图上都可能被忽略的小巷,为何值得我们回望?它承载了怎样的市井故事与时代烙印?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一座城市是有‘文脉’的,梳理这座城市的文脉,记录下来,让大家铭记,这样的城市才有活...” (走过成都街巷 穿越历史),每一条街巷都是城市记忆的片段。本文将尝试从历史地理、人文生活等多个维度,结合现有参考资料,力图重构一水巷及其周边区域——解放路二段、张家巷宿舍区、光明橡胶厂——的昔日面貌与生活图景,探寻其在成都城市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印记。
一水巷的“消失”,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记忆失落与文化传承的挑战。通过对这条小巷的追忆,我们不仅是在打捞一段逝去的时光,更是在思考如何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更好地珍视和延续那些构成城市灵魂的细微脉络。正如《城市漫步|成都街巷进化史》所言,站在成都的街巷中,“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历史的记忆” (城市漫步|成都街巷进化史 - 腾讯网)。
引言关键要点
点出“一水巷”已消失的现状,引发对城市变迁中被遗忘角落的关注。
引用资料强调成都街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脉载体的重要性。
初步揭示一水巷与解放路二段、张家巷宿舍区、光明橡胶厂的地理与功能关联,为后文的深入探讨埋下伏笔。
阐明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分析,重构一水巷的历史图景,并探讨其消失的意义。
一水巷溯源:水韵悠长,巷陌情深
要理解一水巷,必先追溯其“名”与“实”。这条小巷的生命,与“水”紧密相连,也与成都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特质一脉相承。
精准定位与形态描述
根据核心资料,一水巷位于“城区东北部解放路二段东侧”,行政上隶属于金牛区。它并非一条笔直的通道,而是“东向弯曲”,最终连接到“张家巷宿舍区八幢”。其物理尺度为“长228米,宽3.3米”,值得注意的是巷口“仅1米余”,这样的宽度在现代城市中已不多见,暗示了其作为传统小巷的典型特征——幽深、狭窄,甚至略带几分隐秘。路面为沥青,这表明在其存在的后期,至少经历过一次现代化的路面铺设改造。
“水巷”之名的由来与历史功能
一水巷的命名,直接揭示了其核心历史功能——“原一、二水巷东有一小河,为附近群众取水之处,因此众呼此类取水通道为水巷子。建国后由南向北按序取名一水巷。” 这段描述清晰地勾勒出小巷因水而生的历史。在自来水尚未普及的年代,成都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井水与河水。正如资料所述:“历史上,成都居民饮用井水与河水。每条街巷都有公用水井,各家自己带水桶去井中提水或请水夫挑水送到家中。” (【读城】成都街道数字掌故_水夫)。对于临近河道的人家,直接取用河水更为便捷,或认为河水水质更佳,“嫌井水沏茶不如锦江、府河水清澈甘甜,便请东大街送水坊用人拉车装桶送河水。”
另一则资料更具体地指出:“一水巷:在城东,因临近南河,为供给城内饮水,旧时有水车、水担由此出入,源源不绝,故以命名。” (求20个成都巷子的名字 - 百度知道)。尽管用户资料指明一水巷位于“城区东北部”,而此条引文称其“在城东,临近南河”,地理方位略有出入,但其核心功能——作为取水通道——的描述高度一致。这条“小河”可能是锦江、府河的某条支流,或是城市水系中的一条人工沟渠。可以想见,每日清晨或傍晚,巷内人来人往,居民们或挑着水桶,或推着水车,沿着这条小巷前往河边取水,水声、脚步声、谈笑声交织,构成了鲜活的生活场景。一水巷,正是这条生命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后由南向北按序取名”这一细节,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管理逐步规范化的过程。许多因俗而成的地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梳理和正式命名,赋予了这些传统街巷新的身份标识。
早期风貌与生活气息
关于巷内具体的建筑风貌,资料提及“巷南系平房民居”。这些平房很可能是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青瓦坡顶、穿斗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虽不比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却也朴素实用。居住于此的,大多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巷北则“多墙垣”,暗示着其北侧可能连接着某个单位、工厂或较大院落的边界。
清晨,炊烟袅袅,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照进狭窄的巷道,居民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孩童在巷中追逐嬉戏,主妇们在门口浣洗衣物或准备餐食,男人们则匆匆赶往各自的营生之地。傍晚,劳作归来的人们在巷口相遇,互致问候,分享一天的见闻。这条因水而生的小巷,也因人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一水巷溯源关键要点
一水巷地理位置明确,形态狭窄弯曲,是典型的传统小巷。
其命名与功能核心在于“水”,是旧时成都居民重要的取水通道,连接着附近的小河。
这个事实也说明了成都以前是一座水城,到处都是小河,到处都有水井。
建国后的命名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规范化。
巷南的平房民居构成了其主要的居住景观,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
巷陌交织:一水巷与张家巷宿舍区、光明橡胶厂的时代印记
一水巷的存在并非孤立,它如同一条毛细血管,紧密连接着周边的社区与工厂,共同编织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生活图景。其中,张家巷宿舍区和光明橡胶厂是理解一水巷功能与风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地标。
张家巷宿舍区的日常画卷
资料明确指出,一水巷“东向弯曲连张家巷宿舍区八幢”。这表明一水巷是张家巷宿舍区部分居民出行的便捷通道之一。张家巷本身在成都城北亦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忆。据《漫步成都 | 探寻北门往事_张家巷》记载,张家巷区域内不仅有历史建筑如天主教堂,更以“工人村的露天菜市场”闻名,这个菜市场“极具市井烟火气”,而“工人村原来的住户大多是建筑公司的职工” (漫步成都 | 探寻北门往事_张家巷)。另有回忆性文章《成都老巷-张家巷的故事(一)》提及,张家巷周边在五十年代后陆续修建了工人村等住宅区,巷内也曾形成热闹的农产品自由市场 (成都老巷-张家巷的故事(一))。
可以想见,张家巷宿舍区的居民,尤其是靠近一水巷的几幢楼的住户,日常生活中频繁穿行于这条小巷。清晨,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跳着通过一水巷走向学校;大人们则推着自行车,或步行,经由一水巷汇入解放路的人潮,赶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傍晚,巷子里又会热闹起来,下班归来的人们,买菜回家的主妇,以及在巷口玩耍的孩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邻里生活图。一水巷狭窄的巷道,反而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邻里间的寒暄问候、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笑打闹,都为这条小巷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张家巷工人村浓厚的市井烟火气,无疑也会弥漫到与之相连的一水巷中。
光明橡胶厂的工业回响
一水巷的另一重要邻居是“光明橡胶厂”。《成都城区街名通览》描述为“巷南系平房民居,北侧多墙垣,内有光明橡胶厂”。这堵墙垣,将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在空间上做了区隔,却又无法完全隔绝彼此的影响。
关于“光明橡胶厂”的具体信息,在提供的参考资料中较为有限。天眼查显示有一家“成都市橡胶厂”,成立于1981年,注册资本264万人民币,地址位于“成都市驷马桥洪山路14号”,主要经营“再生胶、防水涂料及其应用服务” (成都市橡胶厂 - 天眼查)。此地址与解放路二段的一水巷有一定距离。因此,用户问题中提及的“光明橡胶厂”可能指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成都市橡胶厂在解放路附近的分厂或一个早期生产点;二是一个独立存在、规模相对较小、未被详细记录的集体所有制或地方国营橡胶厂,使用了“光明”这一带有时代色彩的名称;三是“光明”可能仅为当地居民对某个橡胶厂的俗称。由于缺乏直接史料佐证此“光明橡胶厂”的详细背景,我们不妨从时代背景推测其概貌。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各地兴建了大量地方性工业企业,橡胶厂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这类工厂通常生产胶鞋、轮胎(自行车或力车)、橡胶管、密封件等民用或工业配套产品。中国橡胶工业在建国后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中国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大事记》和《【橡胶工业辉煌70年】新中国成立,从一穷二白到全面恢复生产》等资料所示 (中国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大事记, 【橡胶工业辉煌70年】),许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橡胶加工企业,为地方经济和民生需求服务。位于一水巷北侧的这家橡胶厂,其高高的墙垣背后,很可能是机器的轰鸣声、硫化橡胶特有的气味,以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工厂的汽笛声,或许曾是一水巷居民生活节奏的一部分,标志着上下班的时间。
巷、厂、区的互动与共生
一水巷,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却巧妙地扮演了连接生活与生产的纽带角色。张家巷宿舍区的居民中,很可能就有在光明橡胶厂工作的职工。他们每天清晨穿过一水巷,进入高墙后的厂区开始一天的工作;傍晚又循着原路返回,将工厂的喧嚣留在身后,回归家庭的温馨。这条小巷见证了他们身份的转换,也承载了他们为生计奔波的足迹。
工厂的存在,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一些影响。除了可能的就业机会,工业生产带来的噪音和气味也可能是居民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在那个强调集体和生产的年代,这种厂居相融的模式十分普遍。一水巷的存在,使得这种互动更为直接和日常化。它不仅仅是一条物理通道,更是一个生活场景与工业景观交汇的特殊空间,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成都城北一隅独特的社区生态:既有家长里短的市井温情,又有机器轮转的工业节拍。
巷陌交织关键要点
一水巷是连接张家巷宿舍区的重要通道,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出行。
张家巷工人村的市井烟火气为一水巷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氛围。
光明橡胶厂作为一水巷北侧的工业存在,其具体信息有待考证,但可从时代背景推测其基本形态和影响。
一水巷是生活区与工业区之间互动的纽带,展现了特定时期厂居相融的社区生态。
一水巷的命运,并非由其自身决定,而是深刻地嵌入在成都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尤其是其所依附的解放路的变迁,直接预示了这条小巷最终的结局。
城市化进程中的“牺牲者”
在这样的城市发展大背景下,一水巷这类狭窄、功能单一的传统巷弄,其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首先,其赖以存在的“取水”功能,随着自来水管网的普及早已消失殆尽,那条曾经滋养巷名的小河,很可能在早期的城市建设中就被填埋或改道成为地下暗渠。其次,巷口“仅1米余”、巷身“宽3.3米”的尺度,完全无法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求,甚至连消防安全都难以保障。随着解放路的不断拓宽和周边地块的整体开发,一水巷的物理空间逐渐被压缩,其作为连接通道的价值也随之降低。
张家巷宿舍区的改造、光明橡胶厂的搬迁或关闭(尽管缺乏光明橡胶厂的具体变迁资料,但可以推测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提高的背景下,这类老旧工厂多数会面临此类命运),都使得依附于它们的一水巷失去了服务对象和存在的必要性。有报道提及,“2014年解放路片区陆续拆迁” (六旬老人见证成都解放路的变迁),这很可能就是包括一水巷在内的许多老旧街巷最终消失的时间节点。它们或被夷为平地,纳入新的开发项目;或被拓宽的道路、新建的绿化带所取代,最终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消失的象征意义
一水巷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终结,更是一段特定生活方式、一种邻里模式、一份社区记忆的淡化与远去。它代表了成都乃至中国许多城市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无数被“优化”掉的“毛细血管”。这些小巷曾经是城市肌理中最细微、最生动的部分,承载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它们的消失,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新陈代谢”,但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对待和保存这些历史的痕迹。
城市化进程中,一水巷因原有功能丧失、空间尺度不适应现代需求、周边区域整体开发等原因,逐渐失去了存在价值。
一水巷的消失是城市发展“新陈代谢”的体现,也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和社区记忆的逝去。
余音与回响:在记忆中重塑一水巷
虽然一水巷的物理实体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寄托,并不会轻易随之消散。在快速发展的都市景观中,如何对待这些“消失的坐标”,如何在记忆中重塑它们,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个体记忆与集体情感
对于曾经在一水巷及周边(如张家巷宿舍区、光明橡胶厂)生活和工作过的人们而言,这条小巷是他们生命历程中一个具体的场景。它可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温暖情谊,是每日上下班的匆匆步履,是青年时代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这些鲜活的个体记忆,汇聚起来便构成了特定社群的集体情感。即使巷子消失了,这些记忆依然会通过口述、回忆、老照片等形式,在亲历者及其后代中流传。每一次提及,都是对那段逝去时光的一次重温,也是对那份独特社区情感的确认。
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一水巷这样的小巷,如同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它们虽然微小,却深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连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最接地气的市井文化和地方特色。袁庭栋先生在其著作《成都街巷志》中,通过对数百条成都街巷的详尽记述,展现了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 (成都街巷志 - 豆瓣读书)。这些街巷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名人掌故、民俗活动,共同构成了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一水巷的命名(与“水”相关)、其连接的工人宿舍区(张家巷)和工厂(光明橡胶厂),都清晰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功能分区、居民生活方式和工业发展印记。这些信息是理解城市演变过程的宝贵资料。当这些“毛细血管”大量消失时,城市的历史记忆也会变得模糊和断裂。
虽然一水巷的物理空间已不复存在,我们无法再踏上那段长228米、宽仅数米的弯曲巷道,去亲身感受其曾经的市井气息与工业脉动。但是,通过文字的追溯、史料的钩沉以及合理的推演,我们依然可以尝试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构其模糊的身影。这份重构,不仅是对一条具体小巷的纪念,更是对一种正在逝去的生活方式和城市记忆的珍视。
一水巷的消失,提醒我们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其生长与代谢伴随着新生与消亡。然而,物理空间的消失,不应等同于历史记忆的彻底湮灭。每一条老街,每一条小巷,都可能蕴藏着一段独特的“成都故事”。这些故事,或关乎民生,或关乎产业,或关乎文化,共同编织了成都这座城市丰厚而多元的内涵。
因此,当我们今天漫步在成都宽阔的街道和现代化的社区时,不妨也偶尔停下脚步,去聆听那些来自城市深处、来自过往岁月的低语。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就埋藏着另一条“一水巷”的传奇。记录它们,理解它们,传承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让未来的成都,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中,依然能够保有其独特的灵魂与温度。一水巷虽已不复,但成都的故事,以及我们对这座城市历史与未来的探寻,将永续不息。
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