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着,不希望出名,能够为病人提供服务是我最大的快乐;死后,也不愿为自己留下名字。我更喜欢安静地做事,不想用我的名字去命名任何东西……”这句话来自一位低调、无私奉献的医生,她的名字是陈菊梅。2021年11月5日,这位曾被称为“救命奶奶”的医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按照她生前的遗嘱,丧事一切从简,没有任何告别仪式,而她的遗体则被捐赠给了首都医科大学。
陈菊梅出生于1925年,家中长女,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父亲为她取名“菊梅”,寄托了对她的美好期望,希望她如菊花般纯洁、如梅花般清高。陈菊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尽管生活并不容易,她依然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立精神。七岁时,她便开始在私塾读书,机灵的她一向勤奋努力,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尤其在数学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陈菊梅面临着家庭安排婚事的压力。在那个时代,女孩到了十几岁便到了嫁人的年纪,而陈家也开始为她考虑终身大事。但陈菊梅坚决拒绝,她毅然表示:“我要读书,不结婚。”面对女儿的坚定决心,父亲虽然有所担忧,但他最终理解并尊重了陈菊梅的选择,支持她继续深造。
展开剩余76%1946年,陈菊梅考入浙江医专,之后在杭州的一家医院担任实习医生。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她很快就被调派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传染科。1950年,陈菊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她的职业生涯增添了新的篇章。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在传染病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肝病尤其严重,肝炎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高达几十万。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决定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选拔国内优秀的医务人才。陈菊梅便是其中之一。为了备战赴苏考试,她仅用一周时间就进行了全力复习。考试当天,她用不到一小时便完成了所有试题,迅速走出考场,许多人以为她交了空白卷。
1954年夏天,陈菊梅成为了第一批赴苏联学习传染病的留学生。虽然父母初时对她去苏联留学心生忧虑,但最终,他们尊重了女儿的决定。远离家乡,她很快适应了苏联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并提前一年完成学业,顺利从列宁格勒医学院获得了传染病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陈菊梅便投入到传染病研究中,为了帮助中国解决长期困扰的肝炎问题,她日夜研究,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肾炎,甚至出现了尿血症状。为了不让疾病影响工作,她毅然决定切除了阑尾、摘除了扁桃体,甚至三次拔掉了自己的牙齿。她决心彻底消除一切可能引起炎症的病灶,确保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47岁的陈菊梅终于攻克了转氨酶高的问题,成功研发出了能够降低转氨酶的药物,这不仅使得肝炎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让她成为了中国传染病领域的先驱。她的贡献不仅限于肝炎,陈菊梅共诊断出了近60种传染病,帮助了数十万患者恢复健康。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陈菊梅时年78岁,却依然坚守在防治工作第一线,连续三天没有合眼,亲自主持编写了防治手册,教导大众如何预防该疾病。与此同时,她还深入到隔离病房,亲身参与到抗击传染病的最前线。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已83岁高龄的陈菊梅依然坚持奔赴灾区,亲自指导灾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面对记者的询问,陈菊梅淡然回应:“83岁算什么?我依然是一名战士,只要还有一丝力气,我就会站到前线。”
即使在2010年,她被诊断为帕金森病时,已经86岁的陈菊梅依然坚持为患者坐诊,尽管连走路都困难,她仍然准时到达医院,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帮助。她甚至减少了喝水的时间,确保能够照顾到更多患者。
陈菊梅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无数人,媒体也多次想要采访她,但她始终拒绝。她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名字而影响到工作,甚至连医院提出要为她命名的花园,她也坚决表示不愿意。她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医生,所有的荣誉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治病救人。
在她的医生生涯中,陈菊梅不仅治愈了无数患者,还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她从不收取红包,对每一位患者都像亲人般关爱,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科研难题。尽管她的地位极高,却始终保持低调,始终将患者和工作放在首位。
陈菊梅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享受着正军级文职特级待遇。她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她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继续前行。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