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蒋介石麾下最能打的将军,是抗战中立下不世之功的“战神”。这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最终却在台湾被彻底剥置兵权,几乎销声匿迹。这绝非偶然的失宠,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清理门户”。蒋介石为何非要废掉薛岳?
一切矛盾的起点,都埋藏在薛岳的出身里。在蒋介石的权力世界里,忠诚的血统高于一切。黄埔军校,是他识人用人的基本盘,是那个年代最硬的“身份认证”。而薛岳,恰恰没有这张门票。他出身粤军,是地方实力派,这在蒋介石看来,就是天生的“外人”。
更要命的是,这位“外人”还有着一长串让领袖无法释怀的“前科”。北伐时,他站错过队。宁汉分裂,他跟的不是蒋介石。这些历史旧账,像一根根拔不掉的刺,深深扎在两人关系的基础里。
抗战时期,国家危亡,蒋介石可以暂时容忍,甚至倚重这头猛虎。他可以忍受薛岳顶撞挂他电话,甚至破格让他兼任湖南省主席。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利用,不是信任。
这道派系的鸿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薛岳的悲剧。他再能打,功劳再高,也永远无法走进蒋介石真正的权力核心圈。他是一件趁手的兵器,却不是可以托付后背的家人。
如果说出身是原罪,那薛岳后来的种种举动,则无异于政治上的自杀。他亲手把蒋介石的猜忌,一步步变成了铁证。
最致命的一步,发生在1944年。当时,美国将军史迪威联合李济深等人,密谋在华南另立一个亲美政府。而薛岳,竟然与这些人搅和在了一起。这件事,彻底踩爆了蒋介石的政治红线。这不再是桀骜不驯,这是在策划分裂,是动摇国本的“叛乱”。
紧接着他又公然扣押中央调拨的美援物资,试图拥兵自重。这种行为,等于是在昭告天下:我薛岳,要在我的第九战区里当“土皇帝”。
抗战胜利后,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露骨。1948年的副总统选举,他深度卷入,为孙科摇旗呐喊,甚至私下组建了一个“影子内阁”,给自己预留了参谋总长的位置。
这一连串的操作,在蒋介石眼中,已经不是简单的争权夺利。这是在结党营私,是公开的政治挑衅,是将“忠诚”二字彻底撕碎,换成了赤裸裸的权力交易。至此,薛岳在政治上,已被判了死刑。
一个将领,即便忠诚可疑,但只要他能不断带来胜利,就总还有利用的价值。可悲的是,薛岳连这最后的筹码也丢掉了。
他的军事神话,终结于1944年的长衡会战。曾让他名扬天下的“天炉战法”,在日军的猛攻下失灵,长沙迅速陷落。这是他军事声誉的第一次重创,让蒋介石第一次对他“战神”的光环产生了怀疑。如果说对日作战的失利只是褪色,那么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则让他的光环彻底碎裂。
在全新的对手面前,薛岳显得水土不服。他引以为傲的战法,在粟裕等解放军将领灵活机动的穿插分割面前,变得僵硬而笨拙。鲁南战役,他坐镇徐州指挥,眼睁睁看着麾下一个整编师被全歼。到了海南岛,他手握海空绝对优势,面对韩先楚的木船大军,再次一败涂地。
这些败绩,彻底清空了薛岳作为“常胜将军”的价值。在蒋介石的棋盘上,王耀武、杜聿明这些既能打仗又绝对忠诚的黄埔嫡系正在崛起。薛岳这颗曾经不可或缺的棋子,如今变得黯淡无光,随时可以被替代。
在忠诚与能力之外,真正将薛岳推向深渊的,是他自己。他是一个顶级的军事家,却是一个不及格的政治家。
薛岳的性格,就像一根绷得太紧的琴弦,刚直,火爆,却也极易崩断。这种性格在战场上或许是优点,但在国民党内部那个关系错综复杂、讲究人情世故的泥潭里,却处处是坑。他不懂得圆滑,不善于周旋,因此得罪了太多同僚权贵,让自己日益孤立。
更关键的是,他还亲手推开了一个最重要的“保护伞”——陈诚。早期陈诚是薛岳与蒋介石之间的润滑剂和缓冲带,多次从中调和。可当陈诚调离第九战区后,薛岳非但没有维系好关系,反而因想自立门户,与陈诚反目成仇。
这一下,他彻底暴露在了蒋介石的枪口之下,再无任何回旋余地。他的战略思想,也与蒋介石渐行渐远。他主张主动出击,在战斗中消耗敌人。而蒋介石在抗战后期,想的却是如何保存实力,以备将来剿共。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军事热情,在最高统帅眼中,反而成了一种不识大体的冒进。
当忠诚的基石、能力的光环、关系的网络这三根支柱相继坍塌后,薛岳的命运便已注定。撤退到台湾,他被授予了“总统府战略顾问”等一系列高阶虚衔,听起来风光无限,实则被彻底剥夺了兵权,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活菩萨”。
他被供奉在权力的神龛上,远离了军队,远离了政治,过着几近隐居的生活。昔日的赫赫战功,此刻都成了过眼云烟,不足以抵消他曾带来的威胁与后来的无用。
对蒋介石而言,这不是亏待,而是一次干净利落的清理。因为在一片信任的废墟之上,再也开不出权力的花朵。这,便是战神薛岳,从棋手沦为弃子的最终结局。
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