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投资了3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全球当时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站。竣工后,令人惊讶的是,电站周围竟然有许多羊群在自由奔跑,整个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型牧场。这一情况一时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国外媒体也拿这一现象开玩笑,戏谑中国花费巨资建立的竟然是一个“牧场”。然而,事情的真相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塔拉滩坐落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面积达到674平方公里,95%的地区被荒漠覆盖,几乎是一个风沙弥漫、荒草丛生的大戈壁。然而,这块土地却拥有进行光伏发电的得天独厚条件。2012年,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一项相当庞大的投资。经过全国范围的调研,科研人员最终选择了塔拉滩,原因有多个方面。
展开剩余85%首先,塔拉滩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日照极为充足,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这比中国很多地方的日照时间还要长;其次,地形开阔,674平方公里的区域几乎是完全平坦的,非常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再者,塔拉滩人烟稀少,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综合来看,塔拉滩无疑是进行光伏发电的理想之地。
当时,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光伏发电作为一项重点发展方向,塔拉滩光伏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期待,许多人都认为该项目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然而,项目实施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情况并没有按照预期顺利进行。
2012年,项目正式开工,施工队迅速投入工作,太阳能电池板很快便在荒漠中一排排竖立了起来。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袭,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方法,在电池板周围撒播草籽。虽然最初大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塔拉滩的环境极为恶劣,草能存活下来就已经是个奇迹。令人意外的是,草籽不仅顺利存活,而且生长速度惊人。几个月后,整个荒漠竟然开始出现一片片绿色的草地,夏季时草高得超过膝盖,风一吹,草地像草原一样摇曳生姿。
这一现象让人们惊讶不已。当时当地人纷纷议论,觉得这哪里是发电厂,简直是一个草场。虽然草地的恢复本应是好事,尤其考虑到荒漠化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难题,但草长得过于旺盛,反而给项目团队带来了困扰——草丛遮挡了电池板,影响了散热,导致夏季时发电效率大幅下降。这让项目团队陷入了困境。
最初,团队尝试通过人工除草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考虑到塔拉滩光伏园区的面积庞大,人工除草根本不现实,且草的生命力极强,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人工除草的成本高昂,效果也有限。眼看草地越来越繁茂,发电效率却持续下滑,团队开始焦急起来。
就在此时,一位团队成员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诞的建议:“既然草这么多,为什么不让羊来吃呢?”虽然这个想法听起来十分离奇,毕竟光伏发电站是高科技项目,而不是一个牧场,但经过思考后,大家发现这个办法确实可行。羊群不仅能吃掉多余的草,还能避免人工除草的高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2013年,项目团队决定尝试让附近的牧民将羊群引入园区放牧。起初,牧民并不太愿意,担心羊群会撞坏电池板,但项目团队做出承诺,表示不会有问题,愿意先试试看。结果,羊群进入园区后,迅速开始大快朵颐,草地被啃得整整齐齐,电池板下方的遮挡物也随之消失,散热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发电效率也逐渐恢复。
更为神奇的是,羊的粪便成为了天然肥料,使得草地的生长更加旺盛,生态循环逐步改善。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个模式,项目团队将电池板的高度从5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避免羊群触碰到电池板。就这样,\"板上发电,板下牧羊\"这一新型的光伏发电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创新模式的实施,带来了远超预期的好处。首先,光伏发电的效率稳步提升,到2022年,塔拉滩光伏园的年发电量达到了8亿千瓦时,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其次,草地的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了80%以上,荒漠化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也显著减少。对当地牧民而言,这无疑是天降的好运。以前,他们需要到处寻找草场,而现在,光伏园成了天然的放牧地,羊群吃得肥,牧民的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根据统计,到了2022年,光伏园区每年能养2万多只羊,牧民年收入翻了三倍以上。园区还提供了其他就业机会,如清洗电池板、维修设备等,当地人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同时也在生态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堪称一个双赢的典范。
2017年,塔拉滩的“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模式甚至被列入国际能源会议的报告,许多国家开始效仿这一创新。然而,早些年,国外媒体对这一项目并不看好,2013年,美国某报纸甚至嘲笑中国花费3亿元建设了一个“牧场”。这一报道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讨论,许多人质疑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实际成果逐渐显现,质疑声也开始消退。
事实证明,塔拉滩项目不仅发电量超出了预期,草地恢复的面积也达到了上千公顷,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到2019年,塔拉滩与附近的龙羊峡水电站联合开展“水光互补”项目,使得光伏和水电的发电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装机容量跃升为全球第一。“水光互补”即水电站在夜间发电,白天则由光伏发电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回顾塔拉滩的项目,可以说3亿元的投资并没有白费。从发电量、生态恢复到民生改善,塔拉滩的每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674平方公里的荒漠变成了绿洲,羊群和牧民都在这里受益。国外媒体曾经的嘲笑如今变成了全球效仿的对象,这也证明了塔拉滩项目的成功。
塔拉滩的最大亮点,或许并非光伏电站本身,而是在面临困难时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当草地过于繁茂,无法处理时,项目团队灵活地选择了放羊这一解决办法;当羊群进入园区后,电池板被遮挡问题出现时,又通过提高电池板的高度来避免损害。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创新思维,使得塔拉滩从最初的困境中逆袭成功,成为了光伏发电与生态恢复的典范。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